社会人文

页面照片

宝鸡市老摄影家协会举办曹书光、张喜梅夫妇摄影作品研讨会

             
          

[日期:05-29]    [浏览:]    [放入收藏夹]    [查看评论]

  宝鸡市老摄影家协会举办曹书光、张喜梅夫妇摄影作品研讨会

  稿件来源:宝鸡工作站

  2022年5月28日上午,宝鸡市老摄影家协会在宝鸡喜客饭店成功举办了曹书光/张喜梅夫妇摄影作品研讨会。参加研讨会的有老一辈摄影家侯希安、刘俊成,宝鸡市老摄影家协会新一届领导班子部分成员和协会顾问、会员三十余人。

  宝鸡市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王宝成主持会议

  宝鸡市老摄影家协会主席董爱民谈心得体会

  《追影同趣》封面

  《追影同趣》前言——张陇得

  沉浸在风景中的伉俪——

  张陇得

  西秦三月,春风扑面。比春光更令人陶醉的,是摄影家朋友捧出的硕果。眼前这本厚重的画册样书,是宝鸡市老摄影家协会名誉主席,曹书光先生偕夫人张喜梅共同推出的摄影作品集《追影同趣》。夫妻俩共同爱好摄影、携手出版画册,在宝鸡摄影界恐怕是首开先河的新鲜事。因而,探究他俩怎么走上摄影之路,对朋友们、尤其是老年朋友不无裨益。

  曹书光先生出身教育世家,父亲曹香谷青年起追随孙中山寻求救国救民途径,据有关史书记载,其参加了辛亥革命和北伐战争,之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山东大学读书,终生办学,品行高洁,因思想进步,一贯主持正义并在学生中进行马列主义的启蒙教育,营救受迫害的进步学生,被国民党反动当局刁难和抓捕,抗日期间,先后支持和赞助了110多名青年学生奔赴陕北延安参加革命,被誉为“山东教育界的办学先驱”、“进步平民教育家”。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培育了曹书光吃苦耐劳,作风正派,勤于学习思考的品质,他于1963年踊跃报名参军,在新疆罗布泊核弹实验基地一呆就是6年,参与了6次与原子弹、氢弹等爆炸试验有关的工作,经受了艰苦环境的锤炼。本来就寸草不生的戈壁荒漠,经历了冲击波一次次的横扫,眼前能够看到的景物只有乱石黄沙。虽然这一切都是为了粉碎超级大国的核讹诈,保卫国家以至人类的长久和平,但曹书光却越来越春恋天边每一朵云彩、清晨每一片霞光,越发热爱上苍馈赠给人类的自然风景。复原退伍后,他被分配到宝鸡机床厂团委、政工科工作,业余喜欢端起相机到处拍摄,贪婪地记录着各种新鲜事物和城市风光。那时,厂里抓革命、促生产,政治活动接连不断,急需有人照相宣传。于是,曹书光自告奋勇,对领导说:“这事我来干吧!”摄影宣传,在很多企业都有专职人员,但曹书光却作为义务揽了过来,从此就不分早晚、不知饱饿,把这份只出力不拿钱的活儿有声有色地干了十多年。

  其实,摄影那时对于曹书光不仅是多加了一份工作,更是最大的兴趣之所在。所以,后来无论在什么岗位上,包括以后长期从事对外国际交流和宣传工作,并当了宝鸡市外事旅游局副局长(市外办副主任)、调研员,相机也常放在手边,以便随时进入状态,这一拍就是近50多年。《追影同趣》中不少珍贵的历史瞬间和精彩的场景画面,都是在“随时出击”的过程中抓拍的。比如法门寺正式对外开放的系列镜头,就生动地定格了全国佛协主席赵朴初先生、台湾高僧星云法师等著名人物前来法门寺出席活动的影像,为这一轰动性的重大事件留下了永恒的一瞬。随着经验的积累,作品的“曝光率”越来越高,他在全省摄影界的名气也越来越大。从1975年一幅花卉摄影作品在陕西日报获奖开始,曹书光在全省、全国以及国外各种展览、赛事中入选、获奖接连不断。这既是他半个世纪前行脚步的一行行印迹,也是他摄影水平不断提高、进阶的一次次见证。“我渴望捕捉我眼前所有的美,经过长期的努力,终于如愿以偿。"对于几十年倾心摄影艺术的感慨,英国19世纪著名摄影师朱莉娅.玛格丽特.卡梅伦的这句话也许能够代表曹书光先生的心声。

  曹先生的夫人张喜梅走上摄影之路的过程,我以为对老年朋友也有很大的启迪意义。张喜梅退休前是宝鸡市食品公司的职工,搞好本职工作和料理好家庭事务就是她生活的全部。将三个子女养育成人、成家,然后再去照管孙子——她和大多数中国老人那样走完相同的路径,这才发现还有个自己。终于有点空闲时间了,可是做什么呢?一次偶然的机缘让她按下了照相机的快门。曹先生一看还不错于是就鼓励她坚持学下去。张喜梅也许天生就有对光影的灵感,很快入门并一发而不可收。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从一个对摄影一窍不通的家庭妇女,演变成为一个发狂的发烧友”。持续的“发烧”让她很快就出成绩了。仅仅三几年时间,就在国家环保部、水利部暨南中摄协举办的摄影大赛、大展以及省市各种赛展中屡屡登上领奖台。

  科学巨人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张喜梅来说,最好的老师还有丈夫曹书光。为了让张喜梅更快地登堂入室,曹书光可谓尽心尽力。在《追影同趣》作品集中,有一幅题为《渭河排污铸长龙》的作品曾在第二届"聚光杯”全国环境摄影大赛中脱颖而出,获得大奖。那是宝鸡市在渭河边上增设排污管道的施工现场,看上去场面十分壮观。盯上这一题材后,夫妻俩在很长一段时间几乎天天耗在那里追随工程进展现场拍摄。通过对拍摄角度、瞬间把握、用光等多万面的综台考量,最终从1000多张照片中确定了三幅作品投到大赛办公室,而这三幅作品都是张喜梅使用微单拍摄的。这件事,其实不说大家也能体尝到曾书光的良苦用心。他是想通过这样的鼓励、扶持,让老伴尽快成为志同道合的同行者。

  夫妇俩这次共同推出的摄影作品集中,还有一幅获省、市摄影比赛大奖作品《彩虹从这里开起》,也是曹先生扶持夫人尽快上道的 见证。几年前的一天,张喜梅下楼时不慎扭了腿。曹书光觉得问题不大,就扶着正在发焼的张喜梅出门和摄友们搞“街拍"去了,来到经二路,看到环卫エ人正在用高压水龙头清理隔离带护栏,就分别开始了拍摄。这时,恰好有一辆洒水车从这里经过。张喜梅突然看到,透过阳光,洒水车喷出的水雾幻化成为一道美丽的彩虹。于是,她顾不得腿疼,迅速端起相机按下快门,将彩虹和正在劳作的环卫工人摄入了镜头。有意思的是,“师傅"曹书光和其他摄友却都没及时发现、更没抓住这一精彩的瞬间。

  兴趣一致,相互扶持,主导着曹书光和张喜梅夫妇近年来的生活时光。2019年春节期间,他俩与摄友去甘肃省庄浪县莲花镇拍社火。由于头天下了大雪,路上结成薄冰,一不小心就会滑倒。曹书光就扶着张喜梅,张喜梅则拄着三脚架作拐杖,小心翼翼跟着人群去抢镜。不料他们却成为别人的拍摄对象,当然也成为宝鸡摄影人津津乐道的一段佳话。

  经过几次试水并马到成功,张喜梅便欣然“入伙”,和曹书光以及众多摄友“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几年来,他们相约结伴频频外出,跑遍了新疆山川、内蒙草原、云贵川各省,既饱览了美景,增加了见识,又锻炼了体魄,巩固了友谊,还创作了大批优秀的摄影作品。他们感慨地说:无拘无束,放飞心灵,这才是我们想要的退休生活!

  当回顾这段经历时,曹书光先生感慨地说,现实许多家庭中,夫妻俩往往因为兴趣爱好迥异而缺之共同语言,常常不和谐甚至闹矛盾。其实,除了相互包容外,还要用心去发掘、培养共同的兴趣。当共同的兴趣爱好找到后,夫唱妇随的愉快生活必然会在前方迎候,老摄协做为群团组织没有办公场所,作为协会主席,曹书光常为开会议事找地方而发愁。把张喜梅拉进组织后,他们家里自然经常成了协会的会议室。老曹招呼大家开会,张喜梅则提茶倒水忙前忙后为会议服务。

  曹书光先生照相照得好,为人又随和厚道,因而深受老年摄影朋友的尊敬和信赖,连续当了10年的老摄协主席。在此期间,他为协会的发展竭尽全力。在太白山、关山草原等重要名胜景点建立了5个摄影基地,为老年朋友摄影创作提供了便利;精心组织参加市、省乃至全国的各种摄影赛事和展览,策划出版了多部摄影专集,会员参展、获奖难计其数。鉴于他的突出成绩,被宝鸡市摄影家协会授予特殊贡献奖。并被市上授予全市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的光荣称号。

  一位哲人曾说:一生中唯一需要回头的时候,是为了看自己走了多远。曹书光先生从事摄影事业50多年,如今偕妻出版摄影作品集,也是对两人的拍摄成果进行的一次检阅。这部集子内容丰富,拍摄主题时间跨度大,所涉内容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到现在,佳作盈目,大有看头。打开欣赏,既有祖国大好河山,亦有故乡朝云晚霞;既有火热的现代化建设场景,又有重大历史事件的珍贵记录。还有外国社会百态的真实记录。这些作品给我的感觉是气场宏大、吸引力强;格调昂扬、蓬勃向上;取景讲究、手法多样。即使树枝上的一朵小花,田野里的一只小鸟,也都拍得精到而传神,充分显示出两位作者不凡的艺术功力和对大自然赋予所有生命的关爱。

  随着晚年生活空间的不断打开,广大老年朋友的活动内容日益丰富。夫妻间如何追求共同的兴趣爱好,这是确保晚年生活幸福、快乐的重要课题,非常值得总结探索。曹书光、张喜梅夫妇携手前行、同逐光影的实践经历,无疑将对老年朋友带来的有益启示。同时,我也祝愿这对沉浸在风景中的伉俪,在今后的日子里更加精神抖擞地携手远行,用相机镜头记录美好的未来,同时记录自己人生的每一个精彩瞬间。

  (作者系中共宝鸡市委宣传部原常务副部长兼宝鸡日报社社长,中国地市报新闻摄影学会原执行会长)

  侯希安老先生和刘俊成老先生前来参加研讨会

  曹书光自传

  曹书光,男,山东郓城县人,1945年出生,中共正式党员,大学文化程度,群文系列“馆员”中级技术职称,宝鸡市文联委员、中国老摄影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曾历任陕西省老摄影家协会常务理事、陕西民俗摄影协会常务理事,宝鸡市老摄影家协会第一届副主席、第ニ届和第三届主席。1963年参军入伍,在新疆马兰基地参加我国核试验,退伍后先后在工厂和市级机关工作,退休前任宝鸡市外事旅游局副局长、正处级调研员,在外事旅游战线从事对外交流和宣传活动近20年,与摄影结下不解之缘,1983年加入中国摄影家协会陕西分会。这些年来,先后有200多幅摄影作品在全国和省、市级各类影展、影赛以及刊物、画册中获奖和入选、多幅作品入选日本艺术节和影展,八十年代初和同志共同举办了《宝鸡市摄影家协会七人赴甘南拉扑楞寺摄影联展》,负责主编了《法门寺珍宝专辑》明信片、《宝鸡市旅游导游图》、《宝鸡市旅游画册》、《宝鸡市老摄影家协会会员作品选》《宝鸡市老摄影家协会会员作品集》等大型画册,在社会各界大力支持下协会共主办了30多次大中型的影展影赛。2015年5月因在组织和开展我市群众性老年摄影工作所作出的贡献被市委授予“全市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

  曹书光摄影作品

  张喜梅自传

  张喜梅,女,现年73岁,中共正式党员,初中文化,宝鸡市食品公司退休职工。1965年9月参加工作,1994年元月退休至今,现为中国老摄影家协会会员、陕西省老摄影家协会会员、宝鸡市老摄影家协会会员。

  我是2013年开始接触和喜爱摄影艺术的,在老伴的带领和鼓励下,积极参加了各种摄影活动,有了较大的进步,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前后有数10幅摄影作品在全国、省、市各级影展、影赛中获奖和入选,受到组织和社会的好评。如:在2018年《第二届聚光杯全国环境摄影大赛》中,我拍的《渭河排污铸长龙》获三等奖及该大赛第6期月奖;《水乡的节日》等两幅作品收录为2018《第ニ届中国水利摄影展及绿色颂歌水美中国﹣一水利改革发展辉煌40年主题摄影作品展》典藏作品;《彩虹从这里升起》获2017《致敬城市美容师一聚焦宝鸡园林环卫エ人》摄影大赛金奖及陕西省“新起点、新高地、新华章”摄影大赛二等奖;《丝路情怀》(组照)获2016陕西省老年摄影大赛优秀奖和《宝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摄影展》优秀奖;《宝鸡的早晨》获2017宝鸡市新春摄影大赛优秀奖;《爱之歌》获宝鸡市第一届老年艺术节优秀奖;《齐争先》获2014《宝鸡市老年摄影创作大赛》三等奖等等。

  我迈入摄影圈子的几年时间里,从一名对摄影一窍不通的家庭妇女变成狂热的摄影发烧友,真是感触很深,咋都没想到,是摄影改变了我的思维方式和传统观念。面对祖国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和美丽壮观的大好河山,我坐不住了,和大家一起跑遍了祖国各地的山山水水,经常一天吃不上一顿热饭,年龄大了腿脚不便,老伴就搀扶着我,前年春节我们去甘肃庄浪采风,遇上多年不见的大雪,遍地日雪皑皑,我住着拐杖四处抓拍,许多老乡都好奇的问我都这么大的年龄了还敢到处跑,摸摸我的照相机、三脚架,笑着说宝鸡来了个照相的老太太……弄得我真是有些不好意思,但内心却感到非常充实。

  张喜梅摄影作品

  老摄协名誉主席马杰、顾问屈喜珠、贾振西、岳宝群、李新景纷纷谈了自己参加研讨会的心得体会.

  后记——董爱民

  寄情影像 衍化大美

  人们常说大美无疆。所谓“无疆”即为没有边界的意思。

  看了曹书光、张喜梅夫妇的摄影作品,即刻就生出这种感觉。细细体会,这种寄托于自然,追逐于生活,衍化于影像的大美,来自于他们内心的对美的摄取的无界,对生活采撷的无界。

  夫唱妇随,既是精神境界的契合,也是内心灵魂的融合;由此,两个人影像作品风格同符合契,形式与内涵如影随形;我们仿佛看到,夫妻携手——行走天地间,无拘无束,无畏无涯;不局于地域,不限于题材,深入生活,融于自然,接纳万物;让内心与世间物象亲密融合,审视生活点滴中的人文气象,吸纳万物溢美之灵气,融汇贯通,截取组合,成就一幅幅赏心悦目、心旷神怡、意境无限的风光影像美片及社会生活的精彩瞬间佳作。

  一幅优秀的摄影作品,其感染力首先体现在作品深刻的主题上,并通过影像艺术语言的“装饰”,使其具有鲜明的审美特征和视觉冲击,令人过目不忘,以此达到对作品内涵的深入解读。就曹书光夫妇的风光摄影作品来说,突出体现出具有时代价值的审美特性。一幅好的风光摄影作品,其内在审美的驱动在于“气”和“势”的把握上,所谓“气”,即是作者心中之气与天地之气相沟通、内心情感与自然浮现相交流而产生的一种精神风貌,演化出作品中的是一种能量。在摄影表现上,是对被摄体在画面中所置于特定环境的时间和空间的感觉与把握,通过摄影语言再现出来,使画面产生一股飘荡着鲜活灵动的生命气息与沉着静谧的意境,有一种令人进行情感参与的诱惑力,使欣赏者不知不觉陷入其气势氛围,进而使其获得某种陶醉的心境。所谓“势”,就是对画面所蕴含情感与时空的力度感觉与把握,这需要作者长期的文化积淀与内功修炼运化并通过摄影语言的外在呈现演绎出的内心体验;由此,我们从曹书光夫妇的风光摄影作品中的即体会出他内心蕴藏的“气”和“势”,更能领略出他们意念中的超越影像的一种对待自然的观念和态度。

  欣赏曹书光夫妇的风光摄影作品,细细品味,调和韵是他们经营构图营造意境的重要手段。“调”是画面最初给人的整体情绪感受;通过高低、软硬、阴晴、冷暖、重彩淡彩,以及凝重或飘逸的感觉来营造意境的,而这种意境的构成大致上规定情感抒发的倾向和程度。“韵”在作品中体现的是生命的律动,是生命流动美的展示,对作品视觉所见的光、影、形、色、线等元素有节奏的、协调的反复;曹书光夫妇的作品,其调通透、舒朗,其韵明快、清新,犹如舒雅之清风,让人内心荡涤凡俗之气息,升华洁雅超然之气韵。

  风光写意,生活怡情;曹书光夫妇不仅沉湎于气象万千的自然风景陶冶情志,也钟情于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抒发情感。

  几十年的从影实践,给予曹书光夫妇对生活的深入思考与解读,并通过镜头诠释他们的立场与态度。

  人文影像,体现出作者对社会生活关注深度及解读的是与否,其影像语言表达能力的把握决定了影像的质与量;社会发展、城市变迁、百姓生态等均是拍摄的素材,这需要摄影家以其锐利目光,甄别舍取。曹书光夫妇的人文影像,尽管数量不大,但依旧可以看出他们对社会的关注,对生活的理解。其一,恪守以人为本理念,坚守民间视界,以普通人的生活场景为主场,用人性化的视点,捕捉人在动态"和“心态”相互交融的生动;其二,坚持深入生活,坚持独立思考,注重视觉语言的构建,把握独特的构图,充分运用光影

  色彩、景深控制等影像构成元素,扑捉动态瞬间,使其图像立体鲜活,极具视觉冲击;其三,作品题材丰富,内容广泛,主题沁然生动,蘊含着丰富的情感,洋溢着时代的律动,传递出勃发向上的朝气与能量。

  像由心生。观看曹书光的作品,从作品的主题定义,到主体的选择立意,反映出他们内心的世界观、价值观取向,并通过影像呈现,洋溢出对自然的敬畏,对生活的挚爱,对祖国的赞美;他们的作品,洋溢着一种积极的、浪漫的、充满阳光的温暖气息;感受这种气息,调动和激发出人们积极、向善、至臻、博爱的情愫,这与当下营造和谐的人居环境,协调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极其吻合。

  摄影即是一种媒介,也是一个载体。它所承载的个人精神往往是超越摄影本身的。即使这种精神可能跟摄影无关,亦或是极其私人化的甚至是极其平庸的,但它对每一个个体而言可能却是意义非凡的。在他们的作品中,我们不仅仅看到彰显个人精神的质朴情志,更领略到作为超越普通人精神的博爱情怀;从这一点来说,曹书光夫妇摄影作品所呈现出的精神境界,对钟情于艺术并以此为寄托的摄影人有着极其显著的昭示作用。

  康德说,美是感情的理性呈现。摄影是感情的有形载体,更是表现摄影家的审美品味高低的具体形态,不庸俗、不媚俗,拒讨巧、弃浮华,将自己内心情感附着于每一幅作品中,这才是作品立意的内在价值;曹书光夫妇的摄影作品,不仅仅是影像的艺术彰显,更是他们人生态度的内心写照;他们通过自然万物生态的有形大美,社会繁荣的人文之美,衍生出个人精神世界中的无形意象大美,以此让我心生赞赏与崇敬,这也是这本画册给予我的强烈认识。

  陕西省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摄影研究会高级研究员、宝鸡市老摄影家协会主席董爱民

  《追影同趣》作者签名现场

  编辑:牛宝玉

  审核:董爱民



(微信关注中国老摄影家协会)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联系我们
客服热线:010-63342585
工作邮箱:chinacspa@126.com
工作时间:9:00-17:00
   关注我们
版权所有:中国老摄影家协会 © Copyright 2024 备案号:京ICP备14003543号-2 公安部备案号:11010102003668